双方打的不可开交。
而镇远军则以逸待劳,隔岸观火,过了个好年。
一开春,宋时又带着一群手下顺着长江往下,埋头继续扎进了江南。
随着沿海地区的开海,不管是出于赚钱还是出于极端天气的逼迫,下南洋的人会越来越多。
同时,海上贸易也会消耗大量的物资,大魏的供给也必须提升上去,想要在海外赚取更多的利益,自然要提供更多商品,以及给商品提供更多的附加值。
光是凭江南过去的那种家庭作坊,和简陋的手工业是完全不能支撑起宋时想要的规模。
宋时亲自去走访与徐光启并称为“南徐北王”之称的大魏科学家徐光启,虽然对方已经年近70,但是毕竟人还在,一干著作也还在,还有一群徒子徒孙。
原本病重的身体,在宋时一剂青霉素下去,也迅速好转,宋时于是请对方出山去搭建新筹备中的理科学院。
在宋时祭出了汤若望这个大杀器后,徐光启如愿加入了理科学院筹备计划。
在大魏末年这个神奇的时间节点,东西方的文化看似毫无联系,其实早已交织融汇。
比如徐光启就是一位天主教徒,被利玛窦亲自发展的,而且与汤若望交往密切。除了在数学上与利玛窦合译《几何原本》以外,在农事上也颇有见地。
徐光启曾官至礼部尚书,还算名声在外,比较好找,但是宋时勉强记得的写《物理小识》的方以智是一个进士,写《天工开物》的宋应星则连进士都没考上,想要找到大抵只能看运气了。
不过等理科学院筹备好了,大概这些人才也会自动出现吧。
解决了理科学院的问题,宋时开始在江南各地“游山玩水”。江南地区却是和被打烂了的北方不同,被战乱波及的影响并不严重。反而是宋时设定的官吏考核基建指标,导致江南地区的变化更大一些。
对于大魏来说,在小冰河时期,保住耕地红线和粮食供给是非常迫切的,但是从贸易层面来说,让江南种田,显然是不如养蚕收丝来的重要。
在有了六谷子、番薯、以及土豆这些海外异种后,粮食这根悬在大魏脖子上的缰绳稍微松了松。
当年改田为桑虽然疯狂,但是也是利之所驱。
一亩桑园的叶子,在养蚕时节就能卖出四五两的银钱,况且,桑树十分好养活,对于土地的要求并不高,相比种植水稻,天时的风险更低。
华夏地区养蚕、缫丝早已维持了四五千余年,尤其是江南地区,几乎家家户户都是丝户。
她们硬生生的通过改变蚕虫的生活环境
和饮食,一代代的将养蚕忙碌的时间与农忙时节相错开。
而养蚕的收益,不管是从生丝到成品的丝绸,都要远远大于种植水稻。
但总体来说养蚕行业基本上还是以家庭为单位的,正是这千千万万户的养蚕人,才支撑起了华夏垄断全球的丝绸行业。
宋时小时候养过蚕,但是她也不敢提自己对养蚕有什么心得。
虽然她不会技术,但是她有权,有钱,有人,有地!
对于这种支柱产业,宋时能做的自然就是从家庭承包制改为工厂流水线,从根源上扩大生产能力。
从桑树的种植到丝绸成品,整条产业链都要搭建成完善的工厂产业链,才能提高丝绸行业整体的工业化速度,也才能满足数以万计奔赴南洋的商船载货量。
刚好,万物工坊那边新出的水利生丝纺织机和纺线机修改好了,经过实验以后,已经具备了大面积铺开的资格。
而杭州,就是宋时这次“游山玩水”选定的最后一站。
第147章 桑基苏杭地区,最近出现了官……
苏杭地区,最近出现了官府出面的招工贴士,以每月1两银子的价格招募养熟练的蚕户前往郊区的农庄养蚕,农忙时节会将人放回来。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相邻推荐:乱世如何开辟大航海(基建) 从负好感度到咒术全员修罗场 全球诡变?我有经营神庙面板! 疯批男二偏执爱 她是反派心尖宠[快穿] 墙壁眼睛膝盖 师父我可以 魔尊今天火葬场了吗 阴差阳错下和丸井同学交往了 我是假粉[娱乐圈] 术式是哥斯拉 妻有两面 救命,我莲藕过敏啊 深渊之主养成APP 绿草茵茵时 在男多女少的世界当女帝 高悬不落 少踩我尾巴[先婚后爱] 共生 强制攻略[穿书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