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火绳枪的威力下,一代代的人倒了下去,但是总有忍无可忍的人站起来……
加上欧巴罗本土无休止的宗教之战,西班牙皇室在吕宋投射的力量,越发的岌岌可危。
不知道,就凭吕宋驻守的那三千不到的西班牙人,能不能抵抗住来自大魏的力量?-
大魏本土,新一轮的裁军活动还在有条不紊的继续。
来自大魏军报上记录在全国各个地方的战争,让一群经历过各种京师沦陷,女真入侵,地方割据,江南奴乱的人,看到麻木了。
从一开始的惴惴不安,到现在的安之若素,倒不是大魏的百姓神经大条,实在是,对于生活在大魏的本土的百姓来说,这些不断发生的战争根本没有对他们生活造成什么影响。
那些发生在天边的战争,只给了百姓一种遥远模糊的领土扩大的感觉,甚至成为了茶余饭后的谈资。
还有一个原因就是,现在的大魏各地太忙了,各种基建工程接二连三,到处都有工厂拔地而起,哪怕是种田,也有不少的老农被喊去县中开会,领取最新的种子物资或者是如何改良耕种模式提高产量。
唯一的不足之处,大概就是,大量的青壮劳力因为从军的缘故,不在家乡。好在官道和驿站陆陆续续修好以后,物资运输尤其是信件的传递速度都快了很多,到不至于担心那些从军的家人失去联系。
而那些离散乞讨无所事事的浪荡子,也都被强行迁走去日本,朝鲜,安南,辽东,以及河套等地去了。违法犯罪的,不管是矿区还是军营的苦役营,甚至流放千万里都是一个不错的安排。
流民被清走,罪犯被流放,大量的女性重新走出街头,开始在各个岗位以及工厂担任职务,全国大发展的时期,每一处人力都需要被用上。
随着不少地方通过数年的努力完成了计划书中最基础的基建部分后,不少人开始往经济这一块发展。
模仿皇城日报而兴起的各地日报如同雨后春笋一样涌出,只是不如皇城日报信息充足,而改为周报甚至月报。
全国各地发生的事件(尤其是官员的优秀案例)纷纷被搬上报纸,江南的桑基鱼塘在取得良好反响后迅速被扩大到福建两广之地。
这几个地方原本就山多地少,所剩不多的好地都用来种田了,而那些原本还需要辛苦耕耘的下等地,随着人口的减少,以及辽东河套还有南洋源源不断的粮食产出,也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去细细耕耘。
差一点的田地和山坡不是被种植上了桑树,就是撒上一把苜蓿种子,让他自由生长,好作为马儿的口粮。
相比种地,还是种植桑麻,给驿站提供马粮来的利润更加丰厚一些。
为了提高官员自己的考成评分,获得升迁,在各地官员都在努力比拼业绩,有些地贫人少的地方,在基建项目拼不动的时候不得不将目光转移到了商业上!
第177章 退伍在大魏的军中,退伍的人……
在大魏的军中,退伍的人并不多,尤其是除了立过大功,或者通过了在京师陆军军校考试的,现在四面战场,只要愿意拼杀,立功并不难,升迁的路也很畅通。
对于武将来说,大魏立国以来对武将最为友好的时代来了,开疆扩土,封狼居胥尽在眼前。
尤其是在前几年天下大乱的时候,大魏拼命的扩充军队,只要是愿意入伍的,全部都收了进去,直到战争后期才提高了入伍标准,从身高体型学识方面层层设卡,加上军中的训导员制度,这也导致整体将士的素质都被拉高了一节,起码就算是普通士兵,对于战争的理解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。
但是这并不代表,所有人都适合留在军队。
大魏以文教立国,土木堡后极力压制武将的风气不是一时半会就能改善的,这数十年的入伍将士,一开始是国土沦陷,别无选择,为了复我山河而从军。
随着大片疆域被收复,原本的大义开始消退,安排在全国各处的募兵点也渐渐人丁稀少起来,一开始江南地区还有不少的仆从为了脱籍而从军,随着江南各地的工厂开始运行,愿意入伍的人就少了很多。
这还是在各种报纸和宣传之下,才能勉强维持的程度。好在虽然不少人对于当兵还是有些抗拒,但是对于当军官还是趋之若鹜的。
裁军与扩军并行,两相抵消以后,倒是让军中的不满平息了不少。
沈三没有想那么多,他只是想回家了,于是提交了退伍的申请。
他当年入伍也是想脱离奴籍,给家人挣个出路,入伍五年,看过太多的同袍死在了战场,有些同袍带着伤残退役,还有些则是到了辽东或者河套以后,直接就地分地安顿了下来。
他在文职上没有天分,训导员教了他很多次,他还是记不住字,转官文凭考了数次还是没有通过,然后训导员想给他转到军医那处去,但是那些急救的手法实在太多太复杂,他尝试了好久还是没能通过考核。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相邻推荐:高悬不落 少踩我尾巴[先婚后爱] 救命,我莲藕过敏啊 我是假粉[娱乐圈] 术式是哥斯拉 妻有两面 共生 墙壁眼睛膝盖 从负好感度到咒术全员修罗场 阴差阳错下和丸井同学交往了 疯批男二偏执爱 深渊之主养成APP 她是反派心尖宠[快穿] 全球诡变?我有经营神庙面板! 魔尊今天火葬场了吗 强制攻略[穿书] 绿草茵茵时 师父我可以 在男多女少的世界当女帝 乱世如何开辟大航海(基建)